
配资门户app官方版
在宁德屏南的青山绿水间,四平戏的锣鼓声穿越四百余载时光,依旧铿锵有力、古韵悠长。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,这一古老剧种在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浪潮中,正以鲜活姿态焕发出蓬勃生机。



屏南龙潭四平戏剧团团长陈官购介绍,四平戏又叫“庶民戏”,起源于明代“稍变弋阳”的四平腔,自明朝后叶从江西传入屏南龙潭村,由当地陈姓家族传承至今,已有400余年历史,历经16代。



四平戏兼具“雅”与“俗”的特质,民歌小曲部分抒情优美,朗朗上口,充满民间乡土气息;表演艺术则既古朴粗犷,又优美自然,富有生活气息与民间色彩。早年的龙潭村,“几乎人人能哼几段”的热闹场景,正是这门艺术深植民心、融入烟火的生动注脚。



然而,时代浪潮中也有挑战。上世纪九十年代后,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,村民纷纷涌入城镇,村庄空心化加剧,四平戏一度陷入“无人问津、后继乏人”的困境,古老的唱腔面临失传风险。




面对困境,屏南县主动发力、精准施策,专门设立戏曲研究办公室,对四平戏等传统戏曲开展系统性挖掘、整理与研究,为非遗传承筑牢根基。同时,在当地政府支持下,陈官购等戏曲爱好者、传承人奔走呼吁,组建剧团,寻访老艺人,复排《赠宝带》《沉香破洞》等10本传统剧目,新编《甘国宝擒董六》《贤良祠》等贴近时代的新作。如今,剧团每年开展惠民演出近百场,足迹遍布乡村社区与校园,更登上福建艺术节、全国高腔优秀剧目展演等广阔舞台,让四平戏的古韵之声传遍大江南北。



乡村戏台前,村民与游客围坐一堂,在婉转唱腔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;锣鼓声里,老艺人的白发与戏服亮片交相辉映,勾勒出传承的坚守与希望。四平戏,这份跨越百年的古韵,正融入乡村振兴的时代乐章,在新时代的沃土上续写着传承与发展的崭新篇章。(张瑜)


配资门户app官方版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